7月13日上午,联合国官微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,立刻火遍网络:


看到微博的网友炸开锅了:
网友们的调侃和质疑,主要针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日前作出的裁决。那么,这个仲裁庭到底是个什么鬼?一起往下看!
仲裁庭和国际法院毫无关系
13日上午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《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》白皮书。
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发布会上表示,仲裁庭绝不是国际法庭。这个仲裁庭,与位于海牙联合国系统的国际法院毫无关系,与位于汉堡的国际海洋法法庭有一定关系,但不是海洋法法庭一部分。
国新办发布会视频
与常设仲裁法院也不是一个系统
刘振民说,仲裁庭与位于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(PCA)也不是一个系统的,有点关系,为什么呢?因为常设仲裁法院为仲裁庭提供了秘书服务,这个仲裁庭在庭审的时候使用了常设仲裁法院的大厅,仅此而已!
实际上,这个仲裁庭就是为菲律宾单方面提请仲裁而临时设立的一个机构。刘振民指出,这个仲裁庭的组成实际上政治操作的结果。
仲裁庭被安倍的亲信所操纵
国际海洋法法庭时任庭长柳井俊二在接受菲律宾2013年1月强行提出的仲裁案后,于当年5月组成由五名专业人士组成的仲裁庭。根据仲裁庭书记处公布的消息,五人临时仲裁庭包括:
菲律宾方面指派国际海洋法法庭现任法官、德国人吕迪格·沃尔夫鲁姆在仲裁庭中代表菲律宾;由于中方不参与仲裁,因此剩余4人均由柳井俊二指派。
那么问题来了,这个柳井俊二到底是什么来头?
柳井俊二,在日本外交部门工作40多年,曾任日本外务省次官和驻美大使,2005年成为国际海洋法庭法官,2011年至2014年担任国际海洋法庭庭长。
仲裁庭的仲裁员,除了柳井俊二,其他分别来自欧洲,一位来自德国,一位来自法国,一位来自荷兰,一位来自波兰,都是欧盟成员。另外一位法官来自加纳,国际海洋法法庭最初成立的时候担任过庭长,但他长期居住欧洲。
刘振民表示,这样一个法庭有没有代表性?他们了解不了解亚洲文化?了解不了解南海问题?在1945年签订《联合国宪章》、制定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的时候,有一条说“国际法院的组成必须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和主要法系”,国际海洋法法庭成立时也有这个要求。
仲裁员挣菲律宾的钱提供有偿服务
刘振民还表示,国际法院的法官、海洋法法庭的法官,他们的酬金、薪水是由联合国支付的,目的是保证他们的独立性、公正性,但这个南海仲裁庭的法官是挣钱的,挣的是菲律宾的钱,可能还有别人给他们的钱,不清楚,他们是有偿服务的。
刘振民说,去年我也讲过一句话,这个仲裁案可能会成为国际法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案例。这个仲裁庭的表现也证明,强制仲裁程序很难取得成功,这个仲裁庭是失败的。
“有的国家说,这个裁决是有约束力的,有关当事方要执行,这是骗人的鬼话!”刘振民说。
说了这么多,你该知道南海仲裁庭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了吧?对它作出的裁决,中国就是这个态度↓↓↓
综合国新办网站、人民日报微博、央视新闻等